让沙漠“喝饱水”?闵行企业把荒漠变绿洲!

风起沙走、绿洲退缩、滴水如金……提及荒漠,这些景象往往萦绕心头。日前,上海昆仑美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仑美地”)在闵行区吴泾镇正式落地启动,标志着吴泾在绿色生态与前沿材料方向又迈出坚实一步。聚焦高分子保水固沙材料迭代研发、“科技水库”全周期监测体系与耐盐碱土壤修复等业务,在作物种植、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以及所延伸的土壤修复和治理等赛道具备较高行业影响力,以科技创新为笔,在荒漠之上书写“绿进沙退”的新答卷,让昔日贫瘠的土地孕育出新希望。

 

锚定国家需求,破解治沙行业难题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2%,256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不仅制约农业发展,更关乎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在节水农业与荒漠化治理推进过程中,高分子保水材料虽展现出巨大潜力,却长期面临“作用时效不明、环境改善无量化依据、增产效应难统一评价”的行业痛点。

立足这一现实需求,昆仑美地结合“高分子保水材料对作物生长作用机理监测项目”,构建可长期执行、可复制推广的监测技术体系,持续开发固沙保水材料迭代产品,建立材料作用机理与作物增产的明确关联,填补行业评价标准空白。这一举措不仅是企业深耕生态科技的缩影,更彰显了上海闵行科创企业对接国家战略的主动担当。

硬核技术加持,铸就国产化创新标杆

昆仑美地是由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平湖市独山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聚源葆稼企业发展合伙企业共同投资成立的科创企业,深耕高分子保水固沙材料领域六年有余,形成了从实验室研发到田间应用的完整解决方案。其核心技术由华东理工大学郭旭虹教授团队领衔研发,并联合中国矿业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科研力量,成功攻克传统固沙剂“粘结不可控、保水不足、难以降解”的世界性难题。

 

通过精准调控高分子结构与电荷平衡,企业保水剂实现100至1200倍吸水倍率的可设计化,同时具备绿色降解、耐盐抗碱等多重优势。目前,其农林保水剂、保水固沙剂等核心产品的吸水倍率、耐盐水吸附等指标已达到法、德等国际公司水平,部分指标实现超越,正推动我国固沙保水材料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实践检验成效,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从国内沙漠到海外戈壁,昆仑美地的技术成果已在多地接受实践检验,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600亩应用试验实现“当年改造、当年种植、当年见效”,获兵团级科技成果认定;

➤吐鲁番托克逊4000亩棉田,出苗率提升10%以上,节水20%、增产20%的成效显著;

➤克州阿克陶千亩示范田,树木成活率提升30%,节水效率提高40%,投入产出比超1:5;

➤阿联酋拉斯海马,成功实现当地牧草种植“零的突破”,让中国治沙智慧走向世界。

这些实践不仅为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注入动力,更印证了技术的工程化落地能力,为千亿级生态治理市场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据预测,仅国内农林保水剂市场到2030年规模将突破5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5%,市场前景广阔。

科学施策发力,锚定长远发展目标

面对生态治理的长期任务,昆仑美地以科学方法为支撑,构建全周期监测体系:通过根系实时观测、土壤含水量全周期追踪、多作物对比实验、极端场景模拟等手段,用数据说话、以科学佐证,确保每一项结论都可复现、可推广。

 

在国家粮食安全、农业节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指引下,依托上海科创集团等力量支持,企业正加快技术创新、专利布局与国内外推广,向着“全链条国产化、应用工程化、市场国际化的全球头部企业”目标迈进。正如企业所言,“科技改变不了沙漠的风,但能改变植物抵御风的能力”,这份坚守正为荒漠治理注入持久动力。

从吴泾科创高地到广袤荒漠戈壁,昆仑美地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在生态治理中的核心价值,将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创造更多奇迹,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力量。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