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诚:“五水共抓” 全力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

央广网兰州10月12日消息(记者寇刚)黄河干流在甘南流经433公里,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4%。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局长罗永诚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甘肃创新实践座谈会”上说,“作为‘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南承担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碳汇储存、防风固沙等重要功能。”
近年来,甘南州聚焦“水规划、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五水共抓”实现“五新模式”,全力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真正做到党和国家放心、人民群众满意。

原文如下:
甘南地处黄河上游源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生态功能区,是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功能极其特殊。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在甘南,黄河干流流经甘肃913公里,在甘南流经433公里,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4%,占黄河年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的18.6%,理论可支撑下游人口3014万余人(以水定城),提供1.2亿余人生活用水(以水定人),可灌溉耕地面积1711.50万亩(以水定地),可支撑工业产值38722.75亿元/年(以水定产)。可以看出,甘南是“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碳汇储存、防风固沙等重要功能,生态地位举足轻重,生态安全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
甘南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近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工作主线,聚焦“水规划、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五水共抓”实现“五新模式”,全力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真正做到党和国家放心、人民群众满意。
一是科学抓水规划,流域生态保护实现“新路径”。我们坚持规划先行,从法律、政策和制度层面深化改革创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治保障体系。制定《甘南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6县市子规划、30个专项规划,颁布《甘南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环保法规9部,出台《中共甘南州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26个,聚焦聚力转型、扩绿、减污、治沙、兴水、防灾“六大任务”,大力实施绿色转型发展、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修复治理、国土绿化增效、治水兴水提升、环境安全保障“六大工程”。成立州县(市)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压紧压实上下衔接、左右联动、职能匹配、合力攻坚的闭环责任链条。“十四五”期间,甘南州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甘肃建设成效考核均为“优秀”。
二是系统抓水生态,水源涵养能力实现“新提升”。我们坚持系统思维,深入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采取“护山、保水、扩林、调田、治湖、植草、固沙”系统性治理措施,探索推广高寒区域沙化成功治理模式。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2013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9.06万亩、封山育林22.31万亩、退耕还林33.85万亩。积极落实退化草原治理及草畜平衡措施,核减牲畜200.78万羊单位,草原生态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大力实施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周边湿地植物增加至386种,湿地动物增加到109种,湿地鸟类增加到80多种,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近3年黄河出境流量较入境流量平均增加2.29倍,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占比从41.7%降至21%,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7.8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97.13%,沙化土地与沙化草原面积减少20.37万亩,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
三是综合抓水环境,区域质量改善实现“新目标”。我们坚持综合施策,把大保护大治理作为关键任务,大力推动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排查整治甘南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587个,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清河净湖”行动,各级领导干部每年巡河不少于3次,聘用1247名保洁员对244条河流常态化保洁,共同营造了美丽河湖环境。纵深推进“环境革命”,成功创建“全域无垃圾”金字招牌。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力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2341个,覆盖全州88%的自然村,被党中央、国务院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坚决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域开展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建立台账、挂图作战,跟踪督办、强力整改。目前,黄河流域甘南段各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且连年持续保持Ⅱ类以上,均严于国家考核要求。
四是严格抓水资源,美丽河湖建设实现“新突破”。我们坚持“四水四定”,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面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3.55%、4.47%;水土保持率达到79.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33个百分点。全面推行“河长+警长制”,设立州、县、乡三级“河道警长”,全州共设立各级河湖长1276名,设置河湖长制公示牌523个,各级河湖长认真履行巡河管河护河职责,截至目前,累计巡河湖3.89万人次,巡河率达99.56%。持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卓尼县洮河流域九甸峡库区水源地保护项目等13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总投资4.06亿元,治理河长125.28公里,新建堤防89.53公里。近几年,分批分类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健康美丽幸福河湖49个,2023年、2024年全省河湖长制考核结果获得优秀等次。
五是精准抓水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实现“新格局”。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断面水质异常、环境风险隐患问题,协同发力清理整治,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受水地区签订横向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县域间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协同联防联控、合力共建共保的水生态安全新格局。注重跨区域联防联控,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四川省若尔盖、久治县,甘肃省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等市县签订了《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建立上下游、交界区污染协同防治机制。编制16条河流“一河一图一策”方案,依托玛曲格萨尔公司、早子沟金矿组建2支突发环境应急处置队和物资储备库,环境应急处突能力切实提升。近年来,甘南黄河上游各类污染风险源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生过重大突发水污染环境事件。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五水共抓”创新实践取得的经验启示,最关键在于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更在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一是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的甘南创新是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的结果。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政治和战略高度,胸怀“国之大者”,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脚下这片土地负责的态度,坚决守牢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二是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的甘南创新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结果。甘南州委、州政府历来重视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从2011年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立州”战略,到2016年州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五大生态”和“十大环境”,再到2024年州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六个聚焦”“六大行动”部署要求,建设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同时,我们的成绩也离不开省厅党组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倾斜照顾。
三是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的甘南创新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结果。守护好甘南黄河上游的绿水青山是党中央交给甘南州委、州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切实担起上游使命、扛起上游责任,从环境革命发端,创新开展“全域无垃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宗教界代表人士和教育界广大师生“五线同心”,带动全州各族各界、各行各业全员参与,推动形成了人人关心生态环境、人人参与生态保护、人人享有生态成果的生动格局,实现了由“经济跟跑者”向“生态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