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梦“水中山”

己亥之秋,休沐之日,天朗气清,风叶迎意,闻华不注引水告成,遂生郊游之念。

  一家三口泛舟于华不注山南迤西新开凿的湖面上,喜不自禁。

  时维初秋,而午后骄阳依然酷烈。好是有轻风不时从湖面掠过,带着湖水的清凉与滋润;而这湖面,气象极为浩大,在阳光照耀下,宛如由天的那一边铺下的碧绿色锦缎,一眼望不到边际。夫君洒然道:“山色一船,湖光十里,豁目爽襟,好有‘奚囊携得新诗笔,醉蘸烟波写画图’之想……”

  话音未落,忽听七岁的儿子惊喜地叫道:“爸妈快看,这湖里也有座华山呐!”

  循着儿子的手指望去,果不其然,一个华不注,一丝儿不差地映在湖里,那么真切,那么鲜亮,活脱脱一个带着水珠的花骨朵儿,你这时不能不佩服古人比喻的精彩与绝妙,还有绿翠芙蓉,等等……

  水中山,华不注倒影,就这样地出现了,或者,更准确地说,回来了。

  我激动得不由得惊叫起来,此时真想纵身跳入这澄澈的湖中,做一条快乐的华不注鱼啊!

  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

  一个对济南文化有所知的人都会明白,这“水中山”,这“鹊华烟雨”,带着华不注、带着济南人——近乎千年的希望与期盼。

  一幕一幕,带着烟雨济南、鹊华秋意的历史画卷,在我面前掠过……

  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北魏冀州(治所历城)。

  伟大的地理学家兼文学大家郦道元为了撰写他的《水经注》来到华不注山下,他为此山的奇特美姿深深打动,他称颂山的奇特是“单椒秀泽”“虎牙桀立”,而山的美则是“青崖翠发,望同点黛”。

  青青的山崖遍是翠绿的树木,如同美女的眉黛呀,古代女子用青黑色的黛画眉,所以称眉为眉黛,这样的比喻真滴是美呆了。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华不注山的植被与绿化到了何等了得的程度,原来是,华不注自古以来便有鹊山湖相环绕,是一座典型的“水中山”。

  这“水中山”的雄阔美姿,在其后二百年的唐代,更得以文献确证。

  唐天宝三年(744),大诗人李白来到济南,他泛舟鹊山湖,攀登华不注,写下《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其一有云: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其二有云:

  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

  好一个鹊山湖,它当年该是何等的雄阔迢遥、浩瀚无际呵,还有那被湖水滋养的碧绿的华鹊二山,连“一生好入名山游”、经多见广的李白,都被这“湖阔”与“湖光”深深感染了。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李白还写有《古风》一首,描述他攀登华不注山的经历感受: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不仅写到华不注青绿山色(“绿翠如芙蓉”),它还直接写到了华不注倒影,写到了诗人沉醉于倒影中的美丽心情。

  由此我们知道,华不注之美,正在于其“水中山”的特质,这不仅造就了华不注“青崖翠发,望同点黛”“绿翠如芙蓉”的青山之美,更重要的,还在于“水中山”自身焕发的山水相互映照的更高层次的无与伦比的综合美,比如“湖光摇碧山”,那才真叫美观真叫好看!

  莽然田壤,无复烟波

  可惜的是,这“水中山”到了南宋,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事发生在刘豫盘踞济南的1130-1137年间,其时在金国卵翼下的伪齐刘豫基于强化水运以抗击南宋的需要,在济南北郊开凿小清河,于是济南诸泉尤其泺水不再经鹊山湖入大清河,而是直接导入小清河。

  公正地说,小清河的开凿,对于济南日后的航运是有意义的,然而,它对于济南北郊自然水土与美丽景致的毁灭性破坏,却是触目惊心的。自此以后,济南北郊、那为李白所歌咏的“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的鹊山湖,成为“莽然田壤,无复烟波”,而华不注的“水中山”,也成为济南人一个遥远的梦境。

  或许有人要说,“水中山”么,一段风景而已,有那么紧要吗?此话差矣!在此我们要请出一个人物,一个与华不注“水中山”息息相关的大人物。

  元好问,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诗人、作家,古今罕有的审美大家。他于蒙古太宗七年即公元1235年7月来到济南,此时距离刘豫开凿小清河不过百年光景,而华不注却已不再是“水中山”了,它只是“遥望似水中山”,然而,即便是“遥望似水中山”,元好问依然将其称之为“历下城绝胜处”,在他的那篇著名的《济南行记》中,他这样写华不注:“大明湖由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

  一个仿佛的水中华不注山,便引来元好问如此的称道与赞美,如果是真的呢?

  由此可知,水中山在元好问的心目中,不,应该是在审美的价值意义上,是有着品调卓逸、超凡脱俗的美艳与崇高的。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眼力,你不能不服。

  元好问此番来济,还有一个与华不注相关的动人故事,那是他在大明湖通往章丘绣江的水路上,看到了山在水中的倒影,据我的分析判断,那分明是华不注在小清河里的倒影吧,于是元好问诗兴大发,写下了那句名播千古的名句:

  水底看山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世间写水中山的诗句可谓多矣,但此句无疑卓绝。试想,那元好问将“水中山”比作“苍烟”,便已难能,且是“一堆”,这该是何等形象且引人遐想啊!高明的诗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们不是把话说死把话说完,而是留出空白,让你的想象去补充。元好问又接着说:我多想把这“苍烟”、这“水中山”带回家里,时时观看,日日欣赏,可惜那是办不到的(“收不起”)。

  看完这诗,你怎么想?

  多么非同寻常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想他一定有了“水底看山”的无数积累、生活的情感的,才有了如此精妙绝伦的表述吧。

  借名画之余晖,点江山之异彩

  如果说,济南东北郊鹊华一带,至元代尚有沼泽莲池、渔叟茅舍,值得赵孟罨瞿蔷乐鳌度祷锷吠迹敲矗搅嗣髂谥送跸蟠旱谋氏拢阒挥小懊惶锶溃薷囱滩ā绷耍耍馕徊鸥甙硕贰⒐⒅卑霖5募媚侠舷纾饬踉ヌ詈霸敉吩裟陨本≡现隆保底约骸懊恳坏饺岛鸨薰侵蕖保瞪胶匏恋挠隳裨┗臧У浚谕旁缫惶旆⒕蛉瞪胶挠倌嘬谷瞪胶乃庠傧痔烊瞻。。ā坝隳衤匠粱暝苟玻甘敝仄敉夂А保镀胍簟と岛罚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