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水利盟 水利惠民

兴安盟地处祖国北部边陲,长期处于游牧状态,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较晚。新中国成立前,仅在洮儿河和绰尔河沿岸建有简易土堤和简单闸渠等水利设施及零星小块稻田,其他方面的水利工程建设均为空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兴安盟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水利资金投入逐年递增,水利改革发展再获突破,现代水利加速转型升级,民生水利惠及百万群众,为全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水库堤防工程维系防洪安全

经过30年的建设,到1980年全盟共建成各类水库20座,总库容4.16亿立方米,建有民堤近100公里,防御洪水能力初步体现。兴安盟复建以来,为有效治理江河水患,投入河流治理和防洪项目资金16.6亿元,对嫩江、绰尔河、洮儿河、霍林河及19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进行治理,全盟堤防工程达到900公里,其中一级堤防20公里,二级堤防100公里,三级堤防220公里,乌兰浩特市城防堤防洪标准达百年一遇,其他城关镇也达到了50年一遇防洪标准。投入5.2亿元,新建大型水库1座,完成2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盟大中小型水库数量达到24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12座,总库容19.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3.9亿立方米,基本形成了水库调控、堤防防护为主的防洪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山洪防御能力,开始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240处水雨情监测站点、369处山洪预警站点,山洪预警能力显著增强,有效维系了我盟主要江河防洪安全。

引水调水工程提供用水保障

兴安盟复建以来,不断加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力度,分别在绰尔河、洮儿河、归流河、蛟流河、霍林河修建了绰勒、保安沼、察尔森、巴达仍贵、哈拉黑、归小、团结、乌兰中、双山等一批引水工程,年供水量达到10亿立方米,有力地支撑了农业灌溉。2018年4月开工建设“引绰济辽”重大水利工程,该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十三五”期间实施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自治区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总投资252.16亿元, 多年平均调水量为4.54亿立方米,可有效缓解西辽河流域严重缺水状况,遏制通辽市的生态环境恶化态势,供给输水管线沿途的我盟中南部缺水地区,提高绰尔河下游农业灌溉供水量及供水保证率,对促进蒙东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稳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我盟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取得突破,科右前旗河湖连通工程列入国家投资计划,总投资2.02亿元,年度投入项目资金7000万元。该工程建成后,对重新恢复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城区范围内的水生态系统,促进局地范围内水体流动,改善水生态环境,为科右前旗进一步打造宜居宜商的旅游城市奠定基础。

水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兴安盟复建以来,狠抓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面源污染控制和秀美家园建设六项工作,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国家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建设项目等为先导,全面加快了治理进程。全盟水土保持已从个别旗县的个别苏木乡镇、嘎查村单纯地治理荒山荒坡,到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从简单的挖坑植树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从单村逐块治理到跨村、跨流域举全乡之力联合会战攻坚,逐步走向治理与预防监督相结合,突出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的新阶段。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76平方千米,其中荒山治理4814平方千米,坡式梯田1628平方千米,封育保护1034平方千米。修建谷坊25309座。年增产经济效益10亿元,拦截泥沙975.4万吨,拦蓄径流8551.8万立方米,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水利+旅游”新融合理念,通过改造防洪工程、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着力打造洮儿河、察尔森水库和翰嘎利水库三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景区内既可观赏水利工程风貌,又有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还结合本地历史文化配套设置了具有现实观赏和教育意义的景点,形成集大型控水工程、自然、渠网、田园、水文化及科普等景观的综合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成功打造,为我盟更好的科学利用水利风景资源、维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发展水经济和实施旅游兴盟战略起到重要作用。

水资源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落实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把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作为三条红线,纳入生态环保重要内容严格管理。全盟用水总量控制在12.015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43,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持续下降。推动各旗县市不断巩固提升节水水平,扎实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乌兰浩特市于2019年5月荣获“首批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称号,年节约水资源达到330万吨至440万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全盟分级分段设立盟、旗、乡、村四级河湖长1228名,设立河湖长公示牌883块,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11506次。落实水资源保护、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项任务,实现河湖长对河流、湖泊“全覆盖”。2019年7月,全面完成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573个“四乱”问题全部整改销号,被自治区选为先进典型在全区推广。

民生水利工程惠泽百万群众

从1996年至今,国家先后实施人畜饮水“380”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着力解决农村牧区缺水、氟砷超标和苦咸水严重威胁农牧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把饮水安全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精准实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逐年加大对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建设的投入力度,截至2019年8月底,全盟已累计投入饮水安全建设资金9.04亿元,累计解决110.47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千万亩农田

兴安盟复建以来,为解决因干旱导致粮食减产问题,盟委、行署适时提出了“建设人人1-3亩水浇地”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自治区政策支持下,积极争取大中型灌区新建与续建配套、节水增粮行动、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增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土地整理、牧区节水示范等项目,加快全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盟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8处,农田抗旱和灌溉机电井5万多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590.52万亩,抗旱播种能力达到1200万亩。在扩大农田灌溉面积的同时,大力推广低压管灌、喷灌、滴灌等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全盟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317万亩,占农田灌溉面积的53.7%。实现了旱地变水地、旱田变水田的跨越,全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0亿斤左右,粮食产量实现了七连增,为保障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兴安大地上的一片片河湖水面,如草原上镶嵌的明珠,勾勒出景色秀美的塞北风光;一股股清冽甘泉,似大自然流淌的乳汁,润泽着昂扬奋进的兴安人民;一条条排灌网络,像田野里跳动的音符,谱写下水利惠民的华丽乐章。展望未来,水利事业必将为我盟开创富民强盟跨越赶超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