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化研究新突破,中国“山”“水”之谜终于破解

(作者:赵辉)2020年是我国传统夏历的庚子年,是十二地支之首的子年鼠年,也是周易八卦、人生命理最重要的年份——水年。一年四季一十二月开始新的轮回,一十二庚子年也重新循环,许多人的命运也如四季变化也步入新的兴衰过程。而在华夏民族与华夏文化发展中,“水”所包含的意义也同样重要,“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与文化发展中重要的里程碑。

通过考古研究,破解大禹治水在华夏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破解大禹治水的地望,破解“水”字来源及原始意义,尤其重要!这是推进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献的研究以及尧舜禹的启示,基本确立中国历史上“大禹治水”的真实地理位置为淮河涂山周边地区。文献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不仅仅是记录大禹给华夏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治水成功,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大禹治水的具体位置——构成原始“水”字的淮河、芡河、泥河、天河、洛河,淮河为“水”字主干,芡河、泥河、天河、洛河构成“水”字的左右两部分四条支流。


在中华文字诞生之初,象形是最重要的文字产生来源,作为中国山水文化中最重要的“山”“水”文字,无疑是中国象形文字的代表,“山”字来源于对塗山、荆山山形的刻画;“水”字来源于对塗山、荆山南麓的河流湖泊所在位置的原始地图,或许就是对大禹治水时使用的河流湖泊地图的简化。“大禹治水”即是陈述大禹治理洪水水患,也是陈述大禹治理的地理位置与范围。“水”字所包含的地理与区域概念,被历代文字学家与历史学家所忽视,是造成“大禹治水”概念混乱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古典典籍《说文解字》中,对“水”的解读为:水,(凖)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式轨切。《说文解字》总结了中国古典各种典籍对“水”字的解读精华,包括《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并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众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


那么,笔者对“水”字的解读、定义,符合《说文解字》的“水”字的含义吗?符合“水”字由淮河与芡河、泥河、天河、洛河构成的定义吗?

“水,(凖)准也”“凖,平也。”“淮,淮水也”是《说文解字》对“水”“凖”“淮”字的基本解读。“准”字列在《汉语大字典》袖珍本第128页,是自古就有的汉字,但也用同“凖”,估计是古时从“凖”字简化而来,今用为“凖”的简化字。“凖”“准”二字与“淮”字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呢?也就一点的差别!


淮河中游全段490公里只有16米的水位落差,对于490公里的淮河来说,是不是一条相当“平缓”的河流呢?在远古年代各种文化、概念都比较粗陋的情况下,“淮”“准”“凖”“水”“平”等,我们都可以理解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而产生的不同意义概念。这一同一事物就是“淮水”,“水”即是“淮”,“淮”即是“水”,淮水一也。


“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北方之行”一般解读为水为北方之位,为五行的水位,但也可以解读为“水”为向北方流向的河流;而在塗山、荆山南麓段的淮河,即为由南向北流向,在淮河西岸的芡河、泥河,淮河东岸的天河、洛河合并汇入淮河后,向北流去。这是否是“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的“水”字来源的真实写照呢?


那么,大禹所治理的“水”,为什么就是塗山荆山南麓的淮河地区之“水”呢?史书记载“水经云:淮水出荆之左,迂回以入涡,麓高水汇为患,禹凿荆涂二山之峡,使淮出于其间,水乃安流。”淮水本是一条水流平缓、众水汇流的干流,但夏季季节性的“淮雨”――《尚书大传》注:“大雨之名也”,造成淮河之水在塗山荆山泄流不畅。大禹因此在此治“水”,疏通淮河河道,才使得“中国之人得而食也”,开创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的基业。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