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秦岭:县志里说一青年20里外挑水,到家绳断水倒竟自尽

“山高水高,不缺柴烧”,这是世世代代居住在秦岭腹地的人们,用来自我安慰的话语。果真如此么?大寨子这样的高山村庄,接近山顶处已经没有了溪流和地下泉眼,他们是如何解决人畜饮水的难题的?关于吃水,还有怎样辛酸的故事?
山区人畜饮水相当困难,这是《镇安县志》里面反复提到的一句话。难到什么程度,县志里面写了一个故事:“民国初年,镇安丰景村王家凹谢某从10多公里外的老鸦泉担一担水,刚到门口,不料绳断水倒。谢某一气之下,悬梁自尽。”
短短50多字的描述,笔触简练冷静,读完心头隐隐作疼,久久无法释怀。一担水和一条汉子的命,竟然以这样的方式被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大寨子寻访人家的时候,在房前屋后总能够看到如图中黄色箭头所指的小石洞。

“山高水高,不缺柴烧”
这些石洞,一般选址在陡峭的斜坡底部,四周用石头砌成一个洞状,门口往往放着一块石板或者栅栏。起初一度以为是某种墓穴,《盗墓笔记》《鬼吹灯》看多了,脑子里满是“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行。”
徒步行走秦岭,就得有点冒险精神,还得有一份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壮着胆子,在一个石洞前停下脚步,准备进入这个神秘的石洞。满心期待,这黑乎乎的洞中,等待我们的将是怎样一个未知的世界?一个棺木,一只野兽?
一行人中间,我有强迫症,见了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东西,总是忍不住去数数。而把车“拱”到大寨子来的“司机”,却具有冒险精神,最善于动手动脚,啥事情他都想亲自去尝试一下。很自然地,探访石洞这事情,非他莫属。

准备进入这个神秘的石洞

石洞入口仅容一人弯腰进入

储水池中的清水
石洞入口仅容一人弯腰进入。初进入洞内时,因为内外光线对比强烈,眼前黑乎乎一片,几乎啥都看不见。等到眼睛终于适应了,才发现,此洞并不深,也就两三米长,里面既没有棺木、也没有怪兽,只有一个一两米宽、半米深浅的水池子。
池中水极清极凉。我把相机感光度调到了6400,终于拍到了这样一张照片。通过挖掘这样一个池子,把渗透到泥土中的地表水回收储集起来,能够大幅减少挥发,有效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题。善良勤劳的秦岭人,他们生存的智慧是无限的。
虽然有这样的储水池,但大寨子这样的秦岭高山地区,饮水难的问题却没有根本解决。当地的两句顺口溜可见一斑:“有女不嫁干沟汉,提起吃水老一半。吃水更比吃油难,天旱无水发熬煎。”“穷沟黑石头,吃水贵如油。下雨滚地水,雨后渴死牛。”
镇安山高坡陡,岩土疏松,易受风化、浸蚀,加上历史曾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一度极为严重。土地里,几棵蒜苗刚从泥土中,艰难地生长出来。因为山中正笼罩着厚厚的云雾,蒜苗顶端还有几滴晶莹的露珠。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中间的纽带就是这水和庄稼。
“山上开荒,山下遭殃”,其实,只有下山去、搬出去,也许才是秦岭高山地区的唯一出路。 

相关产品

评论